“数智大脑”助推企业转型发展

铁建头条 > 文章作者:丁明明 邹径纬 李佳佳 2024/01/08-15:40 阅读: loading...

“数智大脑”助推企业转型发展

丁明明 邹径纬 李佳佳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2年12月23日   1 版)

    通讯员  丁明明  邹径纬  李佳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是变革机遇,也是大势所趋。面对时代发展的时与势,中铁十二局主动适应时代变革,培育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内核,着力打造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工程建设嵌入“拉动生产”内核

    走进中铁十二局总部智能运营管控中心,操作员飞速敲击键盘,全集团600余个在建工程项目、数万台设备和相关的进度效益、物资成本、风险隐患信息在大屏幕上一览无余,在指挥员的指令下,不到20分钟即可完成全集团范围内的设备调运……

    这个无比科幻的“大脑”正是该集团数字土木研究院研发的核心产品——施工管理协作平台。为实现全集团智能管理“一盘棋”,推动资源高效调配,早在2019年6月,中铁十二局就与西安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启动了拉动式生产系统研发工作,旨在以此为圆心,逐次开发项目、子公司、集团公司适用的管理软件,并向合作伙伴延伸。

    “拉动式生产的核心是‘准时生产’,能够按照需求发出指令,确保前一道工序按时制造、送达符合要求的产品。”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天胜介绍说,与简单研发几款满足施工需要相对独立的实用性软件不同,拉动式生产的数字化呈现的是一个系统工程,即从现场出发,以工程结构、组织结构、经济体结构以及时间四个维度,自下而上地勾勒施工管理流程图。

    以拉动式生产为内核,聚焦现场和市场需求,通过业务流程串联、数据连通、信息交互,所有模块以矩阵的方式集合到了一起,形成了“包罗万象”的项目施工生产协作管理平台。在此框架下,通过打造数字员工办公室、智能化预制件加工厂、隧道智能机械化配套、BIM+GIS施工实景模型、智能“天眼”系统等多个子模块系统,实现了全集团资源的精准高效配置。

    依托数据信息平台,中铁十二局实现五大片区分级管理,57个重点项目,323个场景的可视化监管,42个项目周期监管,可直观感受建筑工程的“前世、今生、未来”。“‘数智大脑’带来的不仅是管理方式的转变,更是产业模式的转型。”该集团总经理刘运泽说,以精准的时间和成本管理为内涵的“十二局模式”日益受到新兴市场欢迎。

    新兴市场培育“数控管理”优势

    走进年最大吞吐量达400万吨的天津南港铁路货运中心,只见自动化吊车将火车上的货物吊运至传送皮带,并整齐码放在指定区域,用时2小时3分11秒完成30节火车车厢上的3000吨货物装卸作业,占地600亩的货运中心仅需10人即可完成日常运转……

    “指令下达后即可实现自动化运作,万吨货物装卸时间卡控到秒,实现了全过程可视化和数据化管理。”货运中心负责人张世俊介绍说,归功于“数智大脑”带来的发展积累,他们第一时间就提出了智慧管理模式,探索通过全过程智能化运作实现降本增效目的。在他们的策划下,前期竞标只有中铁十二局团队将装卸时间控制到秒、资金成本精确到分,由此成功进入物流货运新领域。

    以“数智大脑”为依托,中铁十二局将“智能管人、机械换人”作为撬动新兴市场的“攻坚利器”,建立“智能平台+专家团队”的信息化合成旅,提升信息协作能力和单兵作战素质,练就了能够适应多种市场需求的“铁齿铜牙”。

    在西安5GW单晶光伏电池产业园和广东腾讯清远清城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中,不到20人的技术团队即可实现从建设布局到设备运行的全过程虚拟化管理和模型化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和作业人员全面实现远程互联互通,工程建设从现场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变成平板电脑上的“兵棋推演洞察先机”,安全质量隐患和施工风险实现了“料敌于先、实时处置”,实体工程做到“一次做对、一次成优”。

    智能管理形成的统筹协作优势让中铁十二局更加适应点多面广的城镇化建设、河道修复、环境治理等新兴市场工程。在太原市节能改造项目中,面对868栋建筑,近334万平方米改造面积的超大工程体量,他们依托数字化管理子模块系统,通过人机交互实施线上“排兵布阵”,管理者不需亲临现场即可实现远程管理,实现有限资源的高效调配,实现了平均三个月建成一个小区的建设速度。

    “结构复杂、需求多元的新兴市场需要的正是以信息化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扁平简约式管理,能够以小投入实现建设管理大成效。”该集团信息化管理部负责人姚光华说,这就像做线性规划,以前是摸索着求解,一点点逼近最优点,现在只要结合现场实际设定好参数即可快速寻求最优选择,这样的效率和速度成为企业同市场高手竞争的最大底气。

    立足民航锻造“人机合一”内功

    在竞争尤为激烈的民航市场,中铁十二局同样将“数智”内功练到极致。他们参建的鄂州花湖机场是亚洲第一个、世界第四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也是机场领域国内首次全生命周期运用数字施工与智慧建造技术的工程项目。

    “一套‘BIM+GIS’即可实现模拟施工和实景现场的完美结合,一台电脑中控、一部手机终端,即可实现现场管理和智能管理的完美融合。”机场负责人杨来华介绍说,借助BIM技术,他们构建了一套包含设计、施工、安全质量保障的全流程数字化施工体系,在助力施工生产的同时,激发了现场管理的效率和活力。

    为实现机场全过程管理,他们应用了质量验评系统,将施工过程中所需验收的数据、照片等信息通过手机应用实时实地上传到系统中,实现了施工时间、地点、填报人及审核信息的全过程存档。

    为适应数字化工地建设需求,他们还引进了智能头盔,通过声控或触摸的方式,将施工现场的视频、图片、声音传输至质量验评系统,将设备智能终端数据与工作状态数据相结合,实现“人机合一、实时上传”,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形成了一张张“民航名片”。

    他们建成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是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等级最高的航空港;打造的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是目前中国民航等级最高的4F飞行区。

    通过研发全覆盖的“数智”大脑和数字管理子模块,中铁十二局实现了从“现场化”向“沙盘化”的发展转变,并以资源的精准高效投放和成本精细控制培育企业发展适应力和兼容性,得以快速占领新兴市场“高地”和新兴技术“洼地”,逐渐成为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发展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