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秀林”起笔“未来之城”
“千年秀林”起笔“未来之城”
何大成 林 凤 王 军 石玉珠
本报记者 何大成 通讯员 林 凤 王 军 石玉珠
“华北明珠”碧波万顷,“千年秀林”郁郁葱葱,“未来之城”建设正酣……盛夏时节,伴随着“蓝绿交织”底色的萌发与延伸,雄安新区,在中国铁建等单位20多万建设者的手中,每一天都在拔节生长,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
不止于建造一座城,而是为中国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探索未来路径——“先植绿,后建城”,便是这个被誉为“千年大计”的国家级新区高质量构建森林城市的新理念。设立4年来,雄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把“依靠森林筑城”的愿景,从蓝图变为现实。
“千年大计”,从“千年秀林”开始。中国铁建“高铁建设劲旅”进入雄安伊始,第一要务便是植树造林……
日前,笔者跟随建设者的脚步,走进9号地块林地。这里油松、桧柏、白蜡等苗木高低错落、生长正盛,林间燕雀鸣声交错,灌木花卉争相开放,引得蝴蝶蜜蜂自来……2017年,雄安按照部署,率先启动重大绿色基础设施——“千年秀林”工程。同年11月13日,中国铁建建设者在“千年秀林”9号地块一区造林工程中,种下了第一棵树——油松。自此,雄安第一片林在这块地扎了根。
“还记得第一棵树刚种下时大约两米高,现在都长到3米了。”2017年就来到雄安的中铁十八局雄安造林项目副经理王磊告诉笔者,曾经修高铁、建地铁,天天和钢筋混凝土打交道,参加植树造林建设后,体验和感受大不相同。他说:“每一棵树都是有生命的,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这些‘小生命’茁壮成长!”
与其他植树造林工程不同,雄安探索的是在我国尚属首例的平原地区大面积异龄、复层、混交样式的近自然森林建设,同步创建“数字森林”,并全方位创新植树造林的理念、模式、技术、养护等流程,大力加强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手段的应用,打造全国植树造林的“雄安样本”。4年来,雄安已新造林超41万亩,栽植苗木逾2000万株。
“雄安的植树造林标准高,对于我们来说,着实是一个挑战。”中铁十五局雄安造林项目经理司发旺坦言,雄安造林从地块规整、放点、挖穴,到各类苗木选择、进场、报验、栽植,再到大数据录入、数字化验收、后期养护等一系列作业流程,与他之前参与的植树造林工程都截然不同……
打造“千年秀林”,要突显的是“未来之城”的原生态风貌,选种的都是原生冠苗。每一株苗木都有中央引导枝,靠其引导助力拔节生长,长成参天大树。
科学化、智慧化的“数字森林”是“千年秀林”的另一大特点。
雄安的每一棵树都有对应的二维码,就像一张“身份证”涵盖着苗木从孕育到出生、成长的每一个过程的信息。建设者需扫描每棵树的二维码,再将苗木的基本信息录入雄安森林大数据系统,并采用RTK定位设备对苗木进行快速、准确定位,为后期整个秀林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打基础。
“大干期间,每个人平均每天要步行10多公里,最多的时候能完成2000棵到3000棵苗木信息的录入工作。而每一个坐标的记录,都是未来构成‘数字森林’‘数字雄安’的基石。”在9号地块林地,中铁十八局雄安造林项目大数据负责人黄子晗随机选取了一株苗木,向笔者介绍了扫码流程和苗木信息。
“无创新,不雄安。”中国铁建建设者在生态实践中,把铁建人“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勇气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9号地块苗木林占地2000多亩,没有既有道路。他们就将施工图纸与奥维地图软件中自带的地图进行匹配,研发出一款“移动地图”。只要点击某个具体位置,手机地图APP上就能迅速规划出一条离目的地最近的步行路线……
每年春秋季植树造林项目工期短,为提高种植效率,他们积极探索工具改造和工艺创新:研发出单杆支撑钻孔器、弧线放样工具、“开沟神器”,创新运用自动栽植机法、竹筷辨识苗木法等,更快地进行散点布位和树穴挖掘;还通过机械打梗、制作围堰式整体树穴的方式,为栽植后的苗木浇灌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定根水……
种植不易,后期养护更需呵护备至。如今,和黄子晗一样的“90后”小伙儿还有陈超、张磊,他们日复一日地养管着10万亩苗景兼用林,直至3年养护期结束。张磊说,他们从2017年到2020年种植的林区,至今没有发生过一次火情。
如今,从高空俯瞰,两只由千余株金叶榆等苗木种植而成的“大雁”正由西向东展开双翅,“蓝绿交织”的生态雄安跃然成形,寓意着“未来之城”腾飞远航。
未来,“千年秀林”将伴随着雄安共同成长、生生不息,成为生态中国的时代记忆和人类造林史上的一座生态丰碑!